日前,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宣布,日本软银将在美国投资500亿美元,将创造5万个工作岗位。随后,富士康表示,正就潜在的美国投资进行初步磋商。富士康是一家主要为苹果等高科技公司代工的企业,目前的主要基地在中国大陆,现在迫于成本压力,开始寻求向印度等低成本地区转移。
近几年中国制造 虽然美国制造业产值被中国超越中国制造 但依然处于高位,与排名世界第三的日本相比领先距离相当大。2014年美国制造业产值高达2.1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第9大经济体。
根据美国政府经济分析部门的数据,化学产品、计算机和电子产品、食品、饮料和烟草产品、石油和煤炭产品对美国制造业产值贡献最大,总和约占美国制造业产值的一半。但单从超市里的日用百货、食品饮料等的数量和价值来看,如果只生产这些,美国制造业无法保持与中国制造业相差无几的巨大产值。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熟的产业链、政府的税收优惠以及降低环保标准等因素。中国制造以价格优势逐步占领国际市场。但是,随着税收优惠的结束、环保标准的提高,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低端产业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向东南亚或南亚国家转移。而现在,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也感受到了压力。
中国的制造业有什么著名公司?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里,在国际上比较著名的联想和华为,分别排在第10和第11位。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2014年曾在一个论坛上表示,美国的制造业遥遥领先,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中国与第一、第二方阵国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增加值率低、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
2008年后,中国通过信用扩张的方式刺激经济,导致了资产价格与物价的持续上扬,进而不断地提高劳动力成本。在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紧张的市场里,更加劳累的制造业缺少劳动力,农民工开始返乡或者去从事服务业,比如快递、外卖等。有一种观点认为,偏向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法不利于企业用工自由并降低成本。但是,即使给予企业更多的用工自由,在房价不断创出新高,生活物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劳动者成本很难降低,除非出现大规模的失业造成劳动力过剩。
人口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等国家正在日益崛起,随着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劳动效率的提高,国际产业资本向这些国家转移已经成为趋势。即使是中国企业,也开始大量走出去。与发达国家相比,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更加激烈。
作为一个还未越过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在制造业优势减弱之后,中国可能面临新的发展难题,中国要通过智能制造等方式转型,提高劳动生产力。
中国制造生产能力世界第一,却缺乏核心技术和人性设计。一直以来“中国制造”解决的是短缺问题,对优质产品探索、研发、生产刚起步,但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已被国际市场逐渐培养,供需之间产生裂痕。而这与日本德国等工业坚定信仰的“工匠精神”不同,不少中国制造企业把像匠人一样追求产品品质的精神抛在脑后。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或许是大家没时间陪你玩,别人做好了,先拿过来用用,质量差点就差点,价格不是在那儿,销量不是在哪儿吗,创新,精湛需要成本,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创意,坚持,甚至机遇。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意识,我们对此或许不应失望和责备,而应是使自己的产品尽量好一点,再好一点,让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点工匠精神的氛围。
每当到了长假期间,总能在各种新闻上看见中国游客爆买,韩国,日本,都是中国游客扫货之地,虽说也有产品是中国制造,但是那只是少数,更多的还是他国制造。其实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日本制造业也是属于世界顶尖,那么,中日制造之间又少了什么呢?
五点。
第一种精神我们缺少死板,缺少死板认真的精神,死板是一种精神,制造业要想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一定要死板。一个中国人,你要求他擦五遍桌子,一开始他能遵守这规定擦五遍,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就脑袋灵活了,觉得擦四遍也行;然后再过一段时间,他就擦三遍了;最后他一遍都不擦了,这就是中国人。
第二种缺少的精神就是狂野式的敬业。日本的员工对工作真是有一种狂野的敬业精神。
我们缺少的第三种东西是什么?细节,魔鬼式细节。
第四个缺少的是我们的原材料品质。
第五个缺少的就是我们的配套不行。
中国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而日本的企业家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
其实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全球著名的品牌,无论是任天堂、微软、尼康、奔驰、丰田、麦当劳等,它们似乎都永远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始终在他们的行业里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大。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品牌,本行都没有完全成功,也开始搞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忙着赚钱而严重忽视本行,典型不务正业。这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从企业到国民都变得非常浮躁,自大狂妄,从抵制日货到狂言中国经济发展不需要日本帮助,实在是一句自大、无知、愚蠢的话。中国的生产科技,众多核心技术和设备都来自日本,并且无法替代。国民生活方方面面也都充斥着日本技术与产品,即使国货产品里面的核心技术也依然是日本提供,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法替代的。
日本人重视细节、精益求精的意识、敬业的态度、学习和超越学习的能力,这是我们中国人乃至世界人都知道的事情。但在相应的思想意识上,具体的行动落实上,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