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文到现在仍然清晰的记得,9年前,当自己研发的设备第一次在工厂变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时那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和骄傲,这也促使他最终决定留在企业而非继续攻读博士后。
如今,吴伟文已经是广州明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绝对的技术骨干。他说,尽管明森用产学研结合模式培养人才的方式很有效智能装备 但现在公司依然十分缺人智能装备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人才问题成为越来越大的桎梏。
近日,第一财经记者跟随“粤造粤强——广东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主题网络采访团走访了多家企业,发现“缺人”已成为制约智能装备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
产学研结合模式有利有弊
作为国内智能卡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人才,明森公司生产的高精度制卡装备和模块设计制造属于国内领先水平人才,全国70%的社保卡和一半的金融IC卡是明森的设备制造的。
吴伟文还在华南理工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人才,就开始到明森实习,先是开发视觉识别的项目,后来带着两位师弟一起从图像转到系统控制技术,并完成北京一卡通单程票项目的落地。
“校企合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明森提供实践的平台,导师也会经常下来指导,毕业后转工作就非常顺畅。我最早就是工程师,在整个硕、博阶段已经可以上手,后来渐渐成为核心管理层”,吴伟文说,“相比社招,人才合作力和凝聚力更强,不容易离职,也不用担心商业泄密”。
明森公司的总经理王开来则从成本角度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由于一边读书一边研发,在实习阶段不用付出特别高的工资,因而比去社会上招人的成本要低得多。
目前,明森公司已经用这种模式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并且成立不同的研发项目组,为后面做技术储备,以适应社会对智能卡要求的变化。
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弊端,那就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失败的风险也是由企业来全部承担。另外,即便企业想大规模的培养也必须有相应的“项目带头人”去指导和落实,在目前本身就缺人的情况下难以实现。
应用人才的专职培训机构太少
除了缺乏研发型的技术人才,安装、调试、维护、操作智能装备的应用型人才同样存在大量缺口。随着机器换人的不断推进,这部分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以佛山新鹏机器人公司为例,2015年公司销售额8000万,涉及30家左右客户,需要装配、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人员50人左右,其中有40人都是用工程师临时替代,和新鹏公司类似的企业仅仅广东就超过2000家,平均每家按照专业人才30人的需求来计算,就需要近6万人。
2016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表的一份统计数据称,全国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20万,并且以每年20%~30%的速度持续递增。
另一份来自佛山市机器人培训中心的数据显示,未来十年机器人相关行业岗位需求800万人左右。该培训中心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中高职学校学生、教师、企业人员提供机器人技术相关的设计研发、机器人操作、维护、安装调试、管理等教学培训。
“目前市场上这样的培训机构非常少。有些职业技术学院在做培养,但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工作后设计一个简单的小设备都无法独立完成,操作技能方面还是很缺。”广东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长吴智恒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顺德机器人协会两化中心副主任陈日腾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高校里面机器人专业的太少了,而且光懂机器人也不行,还要懂工业工程、物流、工艺流程等等,这本身也是学校要教的,但还需要实践。”
正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刘汝坤报名参加了佛山机器人培训中心的实习,他希望通过培训为自己明年的就业增加筹码。
生产商培养人才成业内普遍做法
与新鹏公司一样,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也十分缺人,但更为窘迫的是,作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还不得不为购买其产品的厂家培训以及“输送人才”。
用该公司副总裁陈洪波的话说,就是“扶上马了还要送一程”。尽管对此颇为无奈,但陈洪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是目前行业内的普遍做法,“否则换个电池都要找你”。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项目,客户提了个要求——最好只给我2个按钮,一个上班一个下班。我们也希望能做到这样,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施工完之后还要陪产,最少3天,有的陪产半年,甚至到最后变成我的这个员工专职给某个客户服务,或者最后就直接跳槽,而我们培养一个技能人才至少需要一年。”陈洪波说。
事实上,生产制造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都面临着人才困扰。吴智恒认为,要成立专门的针对不同机器人应用的培训机构。因为虽然机器人是通用的,但不同的工艺则是不同的编程,通用和专用都要学。“就像医学,既要学全科,也要学专科。”
陈洪波则认为,从目前看来,职业院校很可能由于不了解新的软硬件设备,实验室没有建设完备,缺乏学科带头人和相应师资力量等因素,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留住人才不仅止于送房送股权
今年初,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1+X”规划指南全部发布,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已全面转入实施阶段。
《指南》提出,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6%以上,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更加优化。
目前,广东省各地政府已陆续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以佛山为例,在人才支撑方面,佛山市支持机器人企业、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高校联合共建实训基地,采用合作培养、实训培养、订单式培养、高级培训班的方式,加速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另一方面,与人才紧缺相对应的是留住人才难度的加大。无论是高端人才的引进,还是实际操作技术人才的培育,接受采访的多位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在待遇高的基础上还必须提供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晋升空间以及业务提升的前景等等。
吴伟文说,除了比市场上同水平高出20%的薪酬、一套位于广州市区的房产,以及股权激励之外,他还看重明森崇尚技术的氛围、对技术人才的尊重和老板的人格魅力。
广东伊雪松机器人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褚伟雄则对记者笑称想留住90后不容易:“夏天咖啡、可乐、水果全部免费提供,年轻人不喝茶嘛,都是咖啡,而且是星巴克的。当然,只要做的好我们也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