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凌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凌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首页 >> 行业新闻
考察德国:中德制造业对比
http://m.chlingkong.com
文章来源: 中国工业报 发布时间: 2017-2-4

2016年底,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周德文(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人大代表)带领一个民营企业家考察团考察了德国制造业,对德国制造业与中国制造业之间的差别有深刻的感受。

日前,周德文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德国税赋和劳动力成本都高于中国,但“德国制造”因为有高品质高附加值中国制造 其实体经济能够承受。中国制造多数是低品质低附加值中国制造 实体经济对逐年攀升的税赋和人力成本凸显招架不住。要想国家与企业双赢,就必须想办法提高中国制造的品质和附加值,否则,永远摆脱不了“死亡税率”之怪圈。

 

图为德国制造车间一角。周德文提供。

中德税赋与人力成本比较

周德文说德国制造制造业,德国企业的税主要有4种:企业所得税(国税)利润的15%;企业所得税(地税)德国制造制造业,各个地区有所差异德国制造制造业,如维尔兹堡税率是利润的14.7%;团结互助税为所得税额的5.5%;增值税生产型企业为19%。

以上1、2、3项税合计约为公司利润额的30%,与之对应的,中国的企业所得税25%,比德国低。而第4项,德国生产型企业的增值税19%,中国生产企业的增值税为17%,加上城建税和教育附加,中德基本持平。因此,总体上看,德国企业的税赋比中国企业略高。

中国是全球实际工资增长率名列前三的国家,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我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2029元,实际增长8.5%;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9589元,实际增长7.2%。

以环保生产型企业为例,德国工厂的技术工人2016年税后年薪约36000欧元,相当于27万人民币。德国的平均工资年增长率在2%左右。而中国现在环保类技术人员的税后年薪约为70000元人民币。德国人力成本大概是国内的四倍,而国内的工资涨幅也刚好是德国工资涨幅的四倍。

税赋成本,德国的成本略高于中国,而人力成本更是中国的四倍之重。为什么德国制造企业依然选择在德国而不离开德国呢?

德国制造企业认为,企业的持续健康经营,节约成本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品质和创新。商业的本质,是为这个世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高品质产品或服务,比模仿别人然后便宜卖产品更有意义。

德国制造的三大支柱是:工匠精神的劳动力大军、强大的科技创新集群、适宜的产业服务环境。而德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是这三大支柱的基石。

德国劳动力凸显工匠精神

周德文介绍说,德国联邦劳工部每年会通过学校给每个学生提供“职业实习大全”,提供德国境内提供职业实习的单位、岗位和报酬等信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各种实习内容,实习期间,会有专门的观察员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模式等,然后学生会得到一份评估报告。这类评价报告,宛如一位智慧的长者给年轻人的高手点拨,学生就更容易找到了适合自己个性和兴趣的发展方向,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到了中等教育第二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校的课程包含企业实践培训,每五个德国企业中就有一家提供职业培训的岗位,整个培训教育过程会持续2-3年时间。

企业既可以获得实习期的低成本劳动力,又容易找到具有合格工作技能的毕业生。而基于自身兴趣进入职场的学生,就能沉下心来,更严谨、更深入地做好自己的专业方向。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13全球竞争力年鉴》发现,德国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高于中国和美国。今天,德国有三千多万训练有素的优秀劳动力,这是“德国制造”的基础。

对比国内的教育体系,缺少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发展辅导,更多的是机械式的优胜劣汰。一些学生考大学填志愿时,根本不知道选什么专业方向。大学本科毕业时,很多同学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继续去读研究生。

在企业层面,国内人力资源部的主管的抱怨是,应届生专业技能差,有些是打了三四年游戏就毕业了。学生普遍职业目标缺失,流动性大。另外,残酷竞争型的教育,让学生形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维,投机取巧。而企业依靠这样思维模式的管理者和劳动力,也许能迅速山寨、出奇营销,图一时之快,但绝对不可能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

德国创新集群和产业环境凸显价值尊严

德国维尔兹堡市是一个12万人口的小城市,而维尔兹堡大学就有超过14个诺贝奖获得者。现在,维尔兹堡大学在生物医药、自适应机器人、复合材料系统等方面的二十多个知名研究中心,源源不断的将创新成果转化成全球最先进的德国创新产品。

德国拥有欧洲最大规模的研发队伍,欧盟21%的科学家在德国工作生活。每100万个德国人中就有319人拥有博士学位。对于企业来讲,与大学和包括德国240家非大学研究机构在内的专业集群共同研发,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工艺流程、创造发明新产品的重要途径。

德国形成了一个友好的产业协同环境。德国的商业竞争,更多的是在创新和品质上取胜,很少看到残酷的价格战。因为打价格战,某种程度上是对劳动者的一种侮辱。

依照德国教育体系陶冶出来的工匠精神,产品的定价,一定需要考虑制造的人工成本,而这个涉及到劳动者的尊严,所以费用是不可以打折的。这样做虽然无法做到价廉物美,但却保证了劳动者的利益和产品的高品质。在这种体系下设计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值得信赖的,不仅是对生产者的负责,更是间接给消费者带来质量上的保证。

德国的增值税从某种程度来讲,并不属于企业的税负:产品在生产和销售环节,货物的增值税都是单列的,工厂之间的交易都是讲不含税价格,但在实际付款的时候,买方需另付一笔增值税。终端消费者收到的票据会列明自己交的增值税金额。也就是说,增值税是终端消费者支付的,并非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个人缴纳的这部分税,如果该商品与工作劳动相关,比如电脑打印机这些,经税务局认可,可以减少个人所得税的支出。

而中国的消费者,很少知道购买商品时自己交了多少税,企业之间是含着税的价格竞争,自然也就压缩了企业的经营利润。

中国很多老板都梦想制造出一个高品质的产品,名扬四海。但现实是,不可能从炼钢开始承担整个产业链的生产,在一个区域的产业环境中,你能找到的供应商水平就基本决定了你产品的档次。

德国公共服务凸显诚信与福址

德国教育同样培育了一大批专业的公共服务人群,他们既维护和优化这套教育体系,又为实业界提供公平、细致的公共服务。德国联邦劳工部、德国的工商联合会等机构,常年为企业提供从创业辅导、业务支持、专项培训、金融法律、甚至难民融入等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德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诚信体系。很关键的一环是,有一些独立的信用服务公司,客户可以委托它向那些老赖追债,于是这个公司的数据库里记录了很多信用有问题的公司或者个人信息。人们跟新的公司发生往来前,会去查询这个信用记录。因此,如果被信用服务公司的数据库录入,那对企业和个人而言都是灾难性的。

德国社会体系第一要务是维护和提高国民的福祉,而不是片面的GDP。国内的招商引资部门,最关注的是企业交了多少税,至于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没有人感兴趣。

相关新闻